发现一个现象:那些懂事顾全大局的孩子,往往是“最好惹”的存在

作者:主创团·蓝海
前段时间参加聚会,最好惹两位中学家长的发现对话让我印象很深。
A说:“我儿子最近总说新学期不想当班干部了,个现顾全盐城市某某医疗设备维修网点问了半天才知道,象那是懂事大局的孩的存之前有同学故意把值日表改成他的名字,他不敢改回来。往往”
B说:“这不就是最好惹欺负人吗?得跟老师说啊!”
A回:“他不让,发现说忍忍就过去了,个现顾全还说我要是象那去找老师,他在班里更抬不起头。懂事大局的孩的存”
想起前阵子刷到的往往一个帖子,说如今中学生群体里最容易陷入被动的最好惹,往往是发现那些被评价为“稳重”“顾全大局”的孩子。
他们不是个现顾全传统意义上的弱小,甚至可能成绩不错、性格温和,却因为太在意“别给别人添麻烦”“要维持体面”,而在被冒犯时选择沉默。
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永远不被欺负的保护罩,而是盐城市某某医疗设备维修网点一份“即使被欺负,也被允许反击”的兜底。
那些“体面”的孩子,为何总在忍?
朋友老周的儿子小航,是老师眼里“懂事得让人心疼”的孩子。
上学期,有个同学借走他的竞赛笔记,不仅没还,还在上面乱涂乱画。小航发现后,只是默默拿回笔记擦掉痕迹,连句重话都没说。
老周气不过,问儿子:“你就不生气吗?”
小航答:“跟他吵起来,同学肯定觉得我小气。再说快期末考试了,我不想搞得两个人都不愉快。”
曾看过一所私立中学的调研:在遭遇校园冲突时,68%的高中生会选择“忍一忍”,其中“怕被孤立”“不想破坏人际关系”是主要原因。
这些孩子就像揣着一把“体面”的尺子,时刻丈量自己的言行——
被起侮辱性绰号时,他们想“反正大家都在笑,较真就输了”;
被故意排挤时,他们劝自己“可能是我想多了,主动示好就行”;
被借走东西不还时,他们安慰自己“不过是件小东西,别显得我吝啬”。
心理学上管这种思想叫作“高自我监控者”特质:过度在意他人评价,习惯用别人的标准约束自己。
有这种心思的孩子们,就像戴着无形的枷锁跳舞,宁愿委屈自己,也要维持“完美”的形象。
很多时候,就连大人也会把克制和懦弱混为一谈,把体面和退让画上等号。
做家长的,应该及时自省、时常反思,更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告诉孩子:
成长的真谛,是既能体面待人,也能体面地维护自己。
孩子的“不敢”,藏着对后果的想象
前段时间看脱口秀,演员高寒说起自己中学时穿假名牌鞋上学被取笑的经历。
他用开玩笑的口吻说了句:“青春期的孩子要是穿假鞋,那你的人生就完了。”
会被同学们“蛐蛐死”。
为什么不去反驳?为什么不去制止那些出言不逊的人?
恐怕这其中的原因,只能用青春期孩子细腻、复杂又让人揪心的心理来解释了。
学生小宇去年被高年级学生堵在楼梯间要过钱。
他当时明明很气愤,却不敢反抗,结果被推搡了好几下。
后来他跟我说:“我当时满脑子都是‘如果我反抗,他们会不会每天堵我’‘告诉老师,会不会被说打小报告’……”
其实,孩子的“不敢”,不单单是胆小,而是在脑海里预演了无数“更糟的后果”:
怕反抗后遭到更严重的报复、怕告诉家长后被指责、怕向老师求助后,被同学们贴上不好相处的标签……
电视剧《少年法庭》里说:“青少年的世界里,人际关系的压力比成年人想象的重得多。”
他们对被排斥的恐惧,远超对被欺负的愤怒。
比起安慰,具体可行的方案或许能更好地帮到孩子们。
面对让人不舒服的境况,不妨给孩子列一张“应对清单”——
- 对方只是开玩笑,可你觉得不舒服:直接说“这个玩笑我不喜欢”;
- 对方故意为难你,没造成实质伤害:找机会和老师家长单独反映;
- 对方动手或威胁你:立刻跑开,不要过度思索,立刻找大人求助。
当孩子知道每种情况都有解决办法,心里的恐惧就会少很多。
给孩子兜好底,比叫ta别惹事更重要
前几天和一位高中教研主任聊天,她的话让我很受触动:
“现在的孩子不缺道理,缺的是‘就算做错选择,爸妈也会站在我这边’的底气。”
其实,给孩子兜底,从来不是替他们摆平所有矛盾、扫清所有障碍,那样只会让孩子失去面对冲突的能力。
真正的兜底,是帮他们建立起几个心理支点,让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,都有可以依靠的力量,有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。
第一个支点:你的感受,比“体面”更重要
很多时候,孩子不敢维护自己,是因为觉得“我的感受不重要”“要为更多人考虑”。
我们要做的,就是反复告诉他们:你的不舒服、你的委屈、你的愤怒,都值得被认真对待。
面对孩子的倾诉,可以先接住孩子的情绪,再谈怎么解决,孩子才敢把真实的感受说出来。
第二个支点:你可以说“不”,不用找理由
《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》里有这样一个观点:“孩子需要学会拒绝,而拒绝不需要修饰。”
我们总教孩子拒绝时要委婉点儿,要找个理由,却忘了最有力量的拒绝,其实是简单直接的“不”。
告诉孩子,同学让你帮忙抄作业,不用纠结怎么说才不会让对方生气,直接说不行就够了;
有人硬要借孩子珍藏的漫画书,也不用想太多,直接说不想借就完了。
当孩子知道拒绝不需要解释,就不会在犹豫中错失保护自己权益的机会。
第三个支点:就算搞砸了,我也在
孩子最怕的,从来不是惹祸,而是做错事后的孤立无援。
当我们说“不管发生什么,爸妈都会和你一起面对”,其实是在给孩子注入一种力量:
就算我暂时没做好,就算我处理得不够完美,也有人托着我,不会让我掉下去。
除此之外,帮孩子理清冲突后的人际关系也很关键。
很多孩子不敢反抗,是怕一旦拒绝,就会失去朋友;一旦求助,就会被同学孤立。
但我们要让孩子明白:真正的朋友,不会因为你拒绝一次就疏远你,不会总让你做不舒服的事,更不会看着你被欺负而无动于衷。
那些因为你维护自己就离开的人,本身就不是值得珍惜的朋友。
青春期的人际关系本就不是“越多越好”,与其让孩子勉强和让自己委屈的人相处,不如帮他们学会筛选。
把精力放在愿意尊重ta、理解ta的人身上,远比守着虚假的体面更有意义。
作为父母,我们的“维护”亦要有分寸,不能孩子一受委屈就冲上去找对方算账。
恰如其分的守护,是在孩子需要时,帮助分析情况、给出建议;在孩子没做好时,告诉ta“没关系,我们一起改进”;在孩子勇敢反抗时,坚定地说“你做得对,我支持你”。
这样的兜底,才能让孩子既不丢温柔,也不失锋芒。
想起我们小时候,父母总说“出门别惹事”;而现在的孩子,更需要听到“遇事别怕事”。
这里的“不怕”,不是教孩子冲动、强硬,而是让他们明白:你不必为了维持关系,委屈自己的感受,更不必为了所谓体面,吞下所有委屈。
孩子有了不必硬抗的底气,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勇敢生长,能安心做自己的孩子,才能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共勉。
相关文章
-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,每一位教师都在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默默耕耘,然而,有时候一些意外的情况却会打乱原本平静的教学节奏。我,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,就遭遇了这样一件让我始料未及的事情——在学校2025-09-01
- 澎湃新闻记者 唐莹莹 10月3日,国庆假期第三天,往年节中的出游低谷今年却不“低”:第一批出去玩的人已经回来了,错峰出游的人刚买了便宜票出发。 10月3日,澎湃新闻从岭南集团旗下广之旅了解到,2025-09-01
一半以上学生呼吁取消保研,研究生导师回应,推免名额不是白给的
各所高校陆续公布2025级研究生推免名单,这让没被保研的学生破防了。别看现在每年研究生招生规模都在扩大,近六年时间增加了超过6成,但整体报录比却在下降,毕竟报名人数也增加了。更叫考研生难过的是,各所学2025-09-01- 来源: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#地震快讯#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:10月01日16时34分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纬31.97度,东经117.61度)发生3.3级地震,震源深度10千米。 @中国地震台网 )2025-09-01
- 来源|Tech星球文|任雪芸在一个 影石创新 的实时讨论群中,关于 “是否上车” 的声音发生了转变:从最初的观望,逐渐变成了惋惜。这家6月11日登陆科创板的企业,上市仅两个月,股价便开启一路飙涨模式。2025-09-01
- 当地时间10月4日晚,也门胡塞武装发表声明称,当天美英联军对也门多地发动了12次空袭。其中,对萨那发动了4次空袭,对荷台达省发动了7次空袭,对扎马尔省发动了1次空袭。 胡塞武装表示,美英的空袭不2025-09-01
最新评论